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31节(1 / 2)





  几人的回答发自肺腑,也回答的毫不犹豫。

  他们希望自己的心里话,能让这位年轻的县令心中更宽慰一些、“走”得更轻松一点。

  “好,好……”

  梁山伯喉头哽咽,鼻端也酸楚难当,沙哑着嗓子沉声道:“你们都是堂堂正正的君子,能与诸君共事,是我梁山伯的幸运。如你等这样的品性,相信也会得到其他君子的看重……”

  他从怀中拿出一封书函,递与为首的载言。

  “这是一封荐书。”

  梁山伯说:“和我们同出会稽学馆的马文才如今已经入了建康国子学,成了‘天子门生’……”

  他在众人的疑惑眼神中解释着。

  “马文才是士族出身,才德你们也了解,如今正前途光明,是立志要成就大事之人。他之前手中缺人,一直托我引荐,但我这人行事素来谨慎,若不是品性、能力都出众者,我也不愿随便引荐……”

  众人听闻这荐书是什么意思,顿时面上都露出喜色,可一想到这“荐书”实际上就是梁山伯的“托孤”之书,那喜色又一个个忽而转悲。

  有几个多愁善感的,更是转过头去,用袖子拭去眼角的热泪。

  宋载言接过了荐书,只觉得手中的书函有千斤重,讷讷不能语。

  “我料想太守府的赏赐很快就会赐下来。我无父无母,亦没有后人,待我走后,你们料理完我的丧事,取了剩下的,一起去建康,拿着文书,去国子学寻马文才。”

  梁山伯脸上带着笑意,毫无吩咐“后事”的样子,“我之前已经向马文才去了信,告知了此事,你们拿着我的荐书,必能等到好的安置。跟着马文才,比跟着我要有前途……”

  “梁县令!”

  几人呼道:“我等岂是趋炎附势之徒!”

  “这不是趋炎附势。我看待百姓之心,与文才看待百姓之心,并无二致。我看待世道之心,与文才看待世道之心,也并无二致……”

  梁山伯叹道:“但,我没有他那样的出身,也没有他那样的手段和资源,这也决定了我注定做不到他能做到的事情。”

  从一万而成百万易,从一而成一万,很多人却要走一辈子,也走不到。

  彼之起点,吾之终点。

  “与诸君共事,是这几月来山伯最为快意之时……”

  梁山伯向堂下诸人躬身。

  好几人已经哭的满脸泪痕,却只能与梁山伯含泪对拜。

  待众人起身,只听得梁山伯振袖一挥,大声笑道:

  “梁某既已安排好‘后事’,便请诸君随我做下最后一件痛快事!”

  这一刻,梁山伯虽脸色蜡黄、嘴唇发白,那股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傲然却毫不逊色于任何士人。

  “那些大族认定我不会为了百姓开仓还粮,我便放了!”

  他的神色畅快至极。

  “只有我将粮库里的粮还空了,才能逼着百姓从此放弃‘借粮为生’的日子。若秋收不上来粮食还官库销掉欠条,大家便一起饿死吧!”

  那时候他已经死了,再也救不得任何人,也再也没有什么软心肠的县令替他们出头。

  要不靠自己,就等着卖身为奴,又或饿死街头。

  这等货色,救他作甚?!

  “县令,不可!”

  “令长,三思!”

  私自开官仓,罪责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如果不能在年底缴税之前交上粮食,这便是大罪;但如果粮食交上了,太守府又有意高抬贵手,不过就会不痛不痒罚上一罚。

  “你们怕什么?我已经是将死之人!”

  梁山伯的眉眼间尽是轻松之意,“我这一生,恐怕能够任我心意率性而为的时刻,唯有这段时间了。”

  “哎,我只盼我的人生,能日日都如此刻才好。”

  他喃喃自语着。

  忽地,梁山伯在众人悲痛的目光中,抬起手臂。

  “牛班头,诸位,随我放粮!”

  ***

  鄞县中,人人都觉得梁山伯疯了。

  他拖着残病之躯,核对出拖欠六族粮食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四十户人家,派出衙中最凶猛的差吏上门催粮。

  除了四户东拼西凑借到了粮食还了欠债的人家以外,其余三十六户都向官府打了借条,严明明年秋收之前奉还,否则官府将收没他们田地,差送他们服役还债。

  能在这世道有田地的,家中大多没到过不下去的地步,也不会没有壮丁。虽有几年水灾,可还会一次次借粮,不是懒,就是蠢,但梁山伯一棒子敲下去,该懒的不能懒,蠢的也不敢蠢。

  农人的农田,就是农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