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2节(2 / 2)


  他已经在姚华的面前,暴露了自己对于浮山堰过度关心的痕迹。

  马文才以为他是来查王足被刺事件的,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嫩了。

  姚华明明是借种种缘故靠近他,想要从他这里试探他知不知道浮山堰的内幕,想知道他是不是因为知道了浮山堰计划什么,所以才刺杀王足。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在的他,除了用疯癫的大笑掩饰自己的画蛇添足,还能干什么?

  (本文浮山堰因时间线需要,往后推迟了两三年,所以和正史时间线有不符合的地方,但并没有影响到细节节奏。浮山堰事件引用历史文献:《梁书卷十八?康绚传》:“浮山堰缘淮百里之内,木无巨细,石无大小,皆被取尽。军民日夜肩挑背负,皮溃肉烂。盛夏瘟疫流行,死者相枕,隆冬严寒相逼,士卒民夫死者十七八。夏日疾疫气,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浮山堰筑成后,淹没了浮山以上淮河沿岸的大片土地,200公里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壅水泛及堰上游民庐田禾难民哭声震天,尸骨遍野。《梁书卷十八?康绚传》记载:“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魏寿阳城戍稍顿于八公山,此南居人散就冈陇,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上。”在淹没寿阳沿岸四个月后,浮山堰就崩了,《资治通鉴卷一四八?梁纪四》中记载:“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万余口,皆漂入海。”)

  小剧场:

  马文才:(内心独奏)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姚华:(懵逼脸)不觉明厉……马文才好像说我很厉害(扭头问祝英台)是不是这个意思?

  祝英台:(无条件花痴)是啊是啊,你好厉害!(马文才在说什么鬼?)

  梁山伯:(恍然大悟)原来不是进学馆勾女人的吗?哦呵呵……

  傅歧:(大叫)垃圾皇帝,毁我青春!颓我精神!耗我钱财!

  第67章 男女搭配

  刺杀朝廷官员,还是手下有兵的将领,甚至找不到任何可以站的住脚的理由,一但被揭发出来,对马文才的整个家族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更别说如果真遇见乱时,哪怕一个手底下没多少人的小将领都足以覆灭一个庞大的家族,这是几百年来乱世中世家大族们尝到的血的教训。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私下偷偷训练部曲,所以才有乡豪庄园主的超然于外,所以才有那么多士族心里偷偷骂着“粗鲁的将种”,还要蓄意结交有能力的寒门将领。

  马文才只能小心,小心,再小心,拿出这辈子最大程度的小心,他一个人都不信,连风雨雷电都不能完全托付。

  他小心的应对,小心的表现出应该有的样子,小心地伪装成明明被姚华表现出的人和马之间的感情所震动,却还要狮子大开口的精明士人。

  他将自己能表现出的一切优缺点都明晃晃放在阳光下,等着姚华和王足去品评,他努力到自己都忘了自己是不是在演戏,一切自然的犹如呼吸。

  甚至连祝英台明显对姚华表现出好感,姚华也在越来越接近祝英台,他也不能对姚华表现出如同梁山伯一样的防备,因为马文才不该对一个男人表现出护犊一样的情绪,更不能阻止先生和学生的正常交际。

  有一点点破绽,就会如同浮山堰一般,彻底撕破所有防线。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把自己憋死了,这时候姚华却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之时,直接开门见山的用一个家将的“故事”撬开了他所有防备。

  马文才的后背已经湿了一片,他开始担心王足和姚华知道了些什么,他担心他们怀疑自己刺杀王足的原因是因为浮山堰,或是听到了什么,他怕姚华杀人灭口,他怕王足对他的家族杀手……

  他怕上天是借王足在除去自己这个异类,和浮山堰的事情一样,笑话他的不自量力。

  所以他放纵大笑,笑意里三分是假,七分是真,有对上天安排的愤怒,有对自己百般设计却功亏一篑的嘲讽,也有以为算计了别人却没想到遇见演戏更厉害的悔恨……

  总之,大概笑得很像得了癔症。

  马文才大多数时间都是很矜持的,梁山伯甚至曾经形容“从他的身上我能看到真正的灼然士族时刻约束自己的样子”,可见以他的年纪,容止和风仪都已经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即便是刘有助死时,他也只是面色凝重,对待自己和别人他都心安理得,眼神绝无闪烁之时,可现在他却放声大笑,笑得像是个傻子。

  面对这种情况,祝英台这样的大概会上来温声询问安慰,梁山伯会快速分析原因再解决问题,徐之敬会上来直接扎他人中穴……

  换成两个脑回路几乎一样的武夫……

  ——则是直接被吓跑了。

  看到两人以为自己突然中了邪,丢下一句“我们回头再来找你打听浮山堰的事情”跑了没有影踪,马文才笑到自己肺都有些发痛了,才渐渐收起了狷狂之态,慢慢垂下眼帘。

  现在是糊弄过去了,可他还是暴露了不该暴露的,既然如此,他是不是该引蛇出洞,索性反客为主……

  心思深沉的马文才开始思考起各种补救的可能。

  ***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打着伞穿梭在江南烟雨中的祝英台,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普通话小曲,面色无喜无悲地回到了舍中。

  下雨让人的情绪不太好,尤其在甲舍之中似乎有什么暗流在涌动的时候。刘有助死于重伤的阴霾还没有散去,甲舍中士族们人人似乎心照不宣在等着什么发生。

  这种“全世界都知道除了我”的无力感,实在是让人烦躁。

  偏偏这几天傅歧也怪怪的,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马文才也和他一眼,连课都不上了就在屋子里呆着,唯一还算正常起居上课的只有自己和梁山伯,但梁山伯也不太正常,躲她就跟躲瘟疫一样,有他没她,有她没他,让她想找梁山伯问问发生了什么都没机会。

  到底怎么了?

  她放下伞,在外廊上脱掉自己的蓑衣和木屐,接过半夏递来的帕子擦干净身上和脚上的水,套上丝袜和丝履,并没有立刻进入外厅,而是跪坐在外廊下,静静地听了会儿雨声。

  后世日本的庭院和屋舍结构,几乎是照搬的南北朝到隋唐的中国时期,即便是小小的学舍,当年也是按照士族的喜好建造的,所以伸到院中的外廊宽大的几乎分不清是庭院还是厅堂。

  祝英台听着雨敲屋檐的滴答声,心神一点点沉静了下来,转头注视着屋子里端正肃穆到几乎已经像是个青年人的马文才。

  他的五官还没有脱离少年的稚嫩,可无人时因为思考而常常皱起的眉头,有时候让祝英台怀疑马文才是不是不到二十岁就要爬满脸的法令纹和抬头皱。

  从刘有助死的那天起,好像有什么就变了,所有人都变得十分古怪,包括曾经努力到几乎像是个寒生的马文才。

  贺馆主下山后,除了处理刘有助的丧事和必要的事情,他几乎没有出过门,课也不去上,风雨雷电也不见踪影。

  他在没完没了的写各种信件由身边的人送下山去,而后像是等待着什么,常常能靠在榻上想上半天。

  看见马文才又写完一封书信,活动了下脖子,祝英台心情有些低落地开口了:“马文才,今天姚先生去馆中请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