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百六十一章(1 / 2)

第三百六十一章

“然后如果病人身上味道不对,更要仔细辨别。还有详细的听病人说病情,说生活起居的习惯,吃的怎么样,睡的怎么样,拉的怎么样。

接着再根据这时候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推理,问病人一些问题,例如半夜有没有经常醒,或者睡不着,如果有,是几点。

身体有没有哪些地方曾经出现突然性疼痛,有没有口苦,尿频,屁多,头晕等等一般病人讲不到的症状。

如果这时候还没有十足把握。

那就只好把脉了。

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

现代人很多认为把脉很神秘,很高端,甚至经常以自己一句话不说,看中医能否通过把脉了解自己病情,来作为衡量评判医生水平的标尺。

这个世界上错的事情很多,但是像这件事一样从头到尾都彻底错的很离谱的事还真不多见。

在中医界,把脉只不过是望,闻,问,切的最后兜底验证手段而已,而且脉象如果和前面三种诊疗手段的结果相违背,是要舍弃脉象论的。

在古代,如果一个中医前面三种手段都不精通,最后全靠把脉,这种医生叫做巧医,最下品的,没有资格给人看病的。”

一番话,说得在场不少人频频点头,纷纷赞叹中医之神奇。

“至于开方,所有诊疗手段用完之后,开方子,急病先开三付,如果喝两付就好,第三付也不要喝了。缓病先开七付,喝完在来看,依据症状加减,如果发现辨证错了要及时回头。

一般一付药三到七味,也就几块钱而已。

可能同样的症状开完全不同的方子,也可能完全不同的症状开完全相同的方子。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真正的经方派中医的看病抓药的流程。”霍成礼说完抱拳再次朝四方拱了拱手,掌声经久不息。

秦浩撇了撇嘴,霍成礼说的,倒是中医的一个状态,只不过,是理想状态。

这里面反映的和现实社会相冲突的地方有五点。

第一是在现代的科学舆论环境下,这样的中医很容易被当成神棍。

所以几乎不可能在大型中医院立足,只能选择穷乡僻壤的小医院坐诊,或者自行执业。

第二是,因为经方的用药剂量大,但是配伍简单,所用药材都是东汉时代就在中国很容易获得的便宜货。

就算到现在,恐怕只有阿胶和人参两味属于比较贵重的药材,其他大多是一克几分钱的。

这样经方派中医面临的现实困境就是,根本不可能以药养医,这样的医生,在医院就肯定被赶出去了,自己执业就肯定被饿死了,除非,他有足够的名望和底气,允许他开出几百几千一位的挂号费。

现在仅有的几位真正的中医大家,在京城申市为权贵巨贾服务的,就是这么做的。

虽然因此就和广大劳动人民无缘了,但是也是可以理解和没办法的事情。

第三,这样的诊疗过程,很明显耗时非常长,也就是说如果认真负责,每天能看的病人数量很有限,太不经济了。

其实还有更不经济的。

我们都知道人体有经络,经络有穴位,穴位可以用针灸。

但是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穴位也有开启和关闭的日子和时辰,在穴位开启的时候用针,事半功倍。

可是如果一个针灸师跟他的病人说,你三天后半夜两点左右来扎针,这是一种什么效果?

倘若对方是女病人,八成是要报警的。

举这么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现实中影响中医应用和疗效的因素,也很多,理论就放在那,但是很多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的。

第四,因为我们的华夏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有毒性的中药材的用量都有一个很保守的,依照西医逻辑制定的标准,超出这个标准用药,如果出了问题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这就给广大体制内经方家设定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