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20章诋毁是无法阻挡成功的!(1 / 2)





  香港部分的新闻媒体,从经济效益上,指手画脚的点评电影,显然有点突兀,更显得非常的违和。

  不过,嘉禾院线,以及宝龙电影公司的竞争对手,纷纷火上浇油,加入了嘲讽行列。

  邵氏公司有高管表示:“香港不是好莱坞,本地市场有限,那种4000多万的大片,香港拍不起,亚洲电影人,也拍不起!拍出来,也很难赚钱!只有好莱坞的导演,在北美、欧洲等地的票房支持下,拍出来的大片,才能够收回成本。张少杰做出这笔投资,可见他再有才华,也仅仅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

  新艺城公司的总经理麦嘉接受采访时候说道:“不可否认,《大唐双龙传》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尤其是徐克提出的新浪潮武侠概念,确实起到指引武侠电影拍摄理念创新的作用。但是,4300万确实花的不值,如果让我来投资,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电脑特效部分,只需1000万,即可拍的很好!”

  对于那些荒谬的指责。

  《大唐双龙传》的导演徐克接受媒体采访时候批评,说道:

  “现在媒体很多人讨论,《大唐双龙传》4300万值不值得。其实在我看来,这根本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值不值得,是看过电影的观众才有发言权的。观众说,好看,那么就值得。观众说,一般般、不好看,那么就不值得。

  现在的情况,观众看过后,表示很好看。甚至愿意多看几遍!

  但是,有些媒体,以及电影界的同仁,片面的从投资收益率的角度分析,《大唐双龙传》值不值得,这样我非常诧异。如果仅仅考虑投资收益,那么何必投资收益不确定的电影呢?您大可投资金融、地产等等暴利行业。

  如果从单纯从收益率分析,我们公司也算了一笔账。

  香港每年要拍500部左右的电影,而能够获得院线上映的,只有400部。而能够获得台湾市场上映的,最多只有150部。

  而能够在曰韩、东南亚等地上映的,数量只有七八十部。

  部分媒体,信誓旦旦说,分散投资43部小成本电影,加上海外票房肯定比《大唐》这部大成本电影赚钱,这是不负责任的。而且,眼光也狭隘的!事实上,香港绝大多数电影,根本无法进入海外市场!

  甚至有的烂片,在香港本地的票房差到只有几千元票房,几万元票房,放映几天时间,就从电影院撤下,这样的电影无疑多是以小成本电影居多。

  况且,香港电影圈,向来有跟风模仿的恶俗。

  比如,以前60年代武侠电影兴起时,各大电影公司一窝蜂的拍武侠片,因为大量武侠片跟风、雷同,严重的质同化,时至今曰传统的武侠片已经从热门题材,被拍成了扑街题材。

  70年代前期,李小龙的功夫片热门起来后,每年几十部模仿李小龙造型的影片,使得功夫片也差不多让观众腻味。后来,成龙、洪金宝的喜风格动作片、许冠文的鬼马片兴起,都引发了大量的跟风。

  一看到某题材红了,迅速有几十部跟风作涌现。这种令人发指的跟风,也在不断摧毁、透支香港电影行业的未来和前途!

  《大唐双龙传》这样的大制作,其实也是通过投资门槛,限制三流的导演、投资方,进行跟风。防止一个优秀的题材,被低质量的跟风给拍烂了。给香港电影,拓宽发展出路”

  徐克这番话,不由的得罪了大量的电影圈导演们。

  不少的导演纷纷叫骂:

  “徐克装逼犯,《大唐双龙传》就不是跟风了吗?武侠电影,几十年前就存在,又不是你徐克发明的!”、“香港电影50年代、60年代,一直靠抄欧美电影桥段才发展起来的,不靠跟风,香港电影能成为‘东方好莱坞’吗?”、“妈的,这简直是何不食肉糜!小成本电影招惹你了?都拍大片,能养活几个电影工作者,谁提供就业岗位,谁给电影行业培养新人?新人,都是烂片、跟风片培养出来的!”、“没有新人,你们这些大明星、大导演,去吃屎吧!”、“《大唐双龙传》这种大片上映,就是让小制作电影,没有活路!”、“打倒宝龙电影公司,打倒嘉禾院线!”

  越来越多的不知名大导演,底层电影工作者,莫名的怒了,纷纷谴责徐克。

  徐克看了那些新闻,不由为人的无知悲哀——要知道,如果没有跟风。

  不但有利于香港电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能够带给所有电影人更好的待遇。

  少了那些烂片,竞争有序一些,底层的电影人,一年只需拍一部电影,至少那几万块、几十万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

  岂不比接片酬几百块,几千块的跟风烂片,每年需要拍十多部电影,才能够维持生计,要强的多?

  但是,偏偏是这些几百块钱一部电影中挣扎了很多人的人,却被新艺城、邵氏当做抢使,纷纷加入了攻击徐克,攻击宝龙电影公司的行列。

  徐克忍不住,想要提笔,写一篇文章,进一步分析其中利害关系。

  “这是何必呢,何苦呢?”张少杰是阻止了徐克的行为,“与这些人,去打嘴仗,是不会能赢的,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嘴巴,是从来无法说服谁的,只有成功,才有说服力!”

  徐克冷静片刻,终于放弃了头脑发热之举。

  ——————————诋毁声,是无法阻挡《大唐双龙传》在票房市场上高歌猛进。